
如何对学生写作进行有效指导
认清作文指导的价值在哪儿
■胡立根
学生作文的最大障碍,也许不在无可炊之米,而在没有想炊之欲
对于学生作文的指导,我们历来强调多读多写。这当然是写作的真理,但当我们将其反复强调的时候,实际上等于在说,我们的作文指导多处在无为状态,我们看不到作文指导的价值。
作文指导的价值在哪儿?它正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中。作文教学的迷雾,包括生命写作指导与生存写作指导的矛盾,思想情感引导与技法指导的矛盾,兴趣激发与模式指导的矛盾,创新引导与规范指导的矛盾。
作文指导如果能够突破重重迷雾,在这几组关系中找到平衡点,那么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作文指导至少有如下三重价值:
第一重是方法价值。它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让学生的写作入题、入体、入格;可以指导模仿、举一反三。这种指导不是告诉学生不能怎么做,应该怎么做,而是指导学生可以怎么做。不过方法价值在生存写作、应用写作、交际写作方面体现得更为充分一些,对于生命写作、审美写作来说,其价值是有限的。
现代心理学将学习分为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外显学习重视的是显规则与显性方法的学习,但写作的显性规则价值有限。一是因为文无定法。语言学习的显性规则本来就有限,而有限的显性规则意义也很苍白。写作是不受理论支配的。在没有多少理论支配的时候,语言文学同样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反而在理论发达之后,语言文学却不一定能够出现理论所期望的高峰 ……此处隐藏4268个字……的关键。这种认识和实践无疑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授人以鱼,可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供一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作文评价的方法,使学生在自评或他评中,经过不断的个性化反思,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培养作文评价能力,正是我们作文教学的目的之一。问题在于,在目前的评价方式和话语体系中,大都只是对作文内容和形式作出判断性评价,出现在学生作文点评中的都是一些冷冰冰的字眼:“语句通顺,层次分明,但语言欠生动,中心欠突出??”这样空洞的、程式化的评语屡见不鲜。有些教师精心设计出学生作文“自我评价表”,也都是按照高考评分标准加以细化,设计若干条条框框,让学生自我测评。这些方法和评语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评判和界定作用,但其模式化和机械性的特点,很难体现教师丰富的思想和鲜明的个性,
学生在自评或他评中自然是照葫芦画瓢,评语中难以展现才情与自我,写作的激情也难以迸发。
遵循共性,提倡个性,应是作文教学评价改革的方向。无论是教师给学生点评作文,还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评或他评,都应体现评价者对于写作的理解,对于作者的理解,对于教育的理解,都应以心灵解读心灵。唯其如此,才能与作者发生共鸣、产生碰撞,才能在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提升作者的思想;作文评价的激励、修正、调控、提升的功能和价值方能充分体现。倘若一味套用高考评价标准,采用一种评价模式,板着面孔说教,每篇都是陈词滥调,那样的作文评价是很难显示其价值和生命力的,学生的写作欲望也难以激发。
近年来,深圳市教研员程少堂,主张大胆突破传统的作文评价模式和评价话语体系,他的作文点评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发现与小作者对话交流。这样的点评坦荡幽默、点石成金,令人耳目一新,为新课程作文教学和作文评价走向多元化、个性化提供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