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小刚的贺岁片《集结号》在国内票房节节攀升的同时,又在岁末年初吹响了挺进海外的进军号。在银幕荧屏一片情滥的当下,冯小刚自称《集结号》是一部男人戏,没有儿女私情。“我要做中国新战争大片。”“从故事情节上来说,《集结号》是一部感人的悲剧,但我不保证每个观众看了都会哭,我不做这样的承诺。喜剧不保证每个人笑,《集结号》也不保证每个人哭。每个人对艺术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但是我相信都会被感动,我相信这次的故事和以前不一样,即使走出电影院,人物的形象还是会在心里。”
那么让冯小刚如此自信的“感动”究竟是什么?它又源于何处?冯小刚表示,这部影片并非为了探讨牺牲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形而上的主题,在自己的心目中,这就是一个在漫长的岁月中不被人理解的“英雄受了委屈的故事”。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就是因为每个男人的心中都有强烈的英雄主义情结,但是这并非廉价的英雄主义,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动。
这个根据杨金远的小说《官司》改编的“英雄受了委屈的故事”并不复杂:1948年淮海战役中,九连连长谷子地接受了阻击任务,以掩护大部队转移。他与团长约定以集结号为令撤退,但全连战士始终没有听到集结号的吹响,谷子地亲眼看着战友们一个个死去却无能为力。最后除谷子地之外46名战士全部阵亡。从此,寻找团长问清楚为什么集结号没吹响,成了谷子地后半生的追求。十年后,昔日的号手道出了秘密:当年大部队转移时,团长根本没让号手吹号,因为必须用九连的牺牲去换取大部队的安全转移。影片的结尾是一场迟到的为整个九连举行的葬礼。葬礼上谷子地被授予功勋奖章,九连战士得 ……此处隐藏1134个字……此时崭露头角。
冯小刚的贺岁片从《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延续到《大腕》《一声叹息》《手机》和《夜宴》,一而再再而三地创造着票房奇迹,由此冯小刚也成为了中国商业电影的领军人物。人们通常更多地关注始于《甲方乙方》的冯氏电影的喜剧趣味以及迎合于商业文化的冯氏电影元素的特质。作为商业大片,《集结号》依然注重或者说更为注重让经济学论文http:///economics/视听刺激与情绪渲染满足于观众感官和心理的需要。其实从人文精神的角度来看,冯氏贺岁片同样具有特定的认识功能和文化意义,《集结号》中对生命个体多元形态的认可、对普通生命个体同样需要尊重的呼唤以及对理想生存方式的隐性的假想与追求,与《甲方乙方》所蕴涵的自由生存欲望和理想生存状态的诉求可谓一脉相承。
英雄主义通常会与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同时被提及。但是,《集结号》与同为表现集体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战争片《南征北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等影片不同,除了战争场面显得更加惨烈并且带上了西方战争大片的痕迹之外,还抛弃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并由借宏大叙事来表现国家政治电影的主旋律,转而关注生命个体并为平民英雄的被排斥于历史与体制之外鸣不平,由一味高唱集体英雄主义凯歌,转而凸现战争的残酷以及英雄孤独的悲壮。让银幕上的九连战士和银幕下的各色观众苦苦期待的原本可以吹响集结号但直到曲终人散也未能吹响的军号,以首尾呼应的形态有形无形地贯穿于全片。片首,它于特写的镜头中在血迹斑斑的画面之后出现在皑皑白雪之上,白雪覆盖着46位英烈的墓冢。随即镜头渐渐向上拉成全景,在群山簇拥之下,军号与军号下的烈士墓冢渐变渐小,某种特定的历史感便在这变化运动着的镜头与画面构图中生出了浓厚的意味。